高中語文必背古詩文14篇含重點注釋、賞析

1.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⑤,金就礪則利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⑦,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⑨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注】①君子: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已:停止②青:靛青,一種染料,從藍草中取得藍:草名,也叫蓼(liǎo)藍,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③中(zhònɡ)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通“煣”,使彎曲規(guī):圓規(guī)④雖有槁(ɡǎo)暴(pù):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
槁暴:曬干⑤受繩:經(jīng)墨線比量過⑥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動詞,接近、靠近礪:磨刀石⑦“君子博學”一句: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的言行檢查、省察參(cān):驗、檢查一說,參,通“叁”,多次,表概數(shù)省(xǐnɡ):省察乎:相當于“于”⑧須臾:片刻,一會兒跂(qì):提起腳后跟博見:見得廣⑨見者遠:意思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彰:清楚⑩假:借助,利用利足:腳走得快致:到達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動詞,游水,指游泳絕:橫渡生(xìnɡ):通“性”,資質(zhì)、稟賦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積善成德”三句:積累善行,養(yǎng)成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騏驥(jì):駿馬駑馬:劣馬十駕:馬拉車十天所走的路程鏤:雕刻用心一也:(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用:因為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腿螯:蟹鉗躁:浮躁,不專心賞析】《勸學》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是古代論述“學習”的重要文章這里節(jié)選的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作者反復論證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學習和積累取得的。
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具備所以,任何人都應當持恒專一,腳踏實地,不斷學習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2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作者先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然后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第4段,說明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全段分三層: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nèi)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2.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③?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④;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是故無貴無賤⑥,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⑦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⑧;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⑩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熓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注】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學者:求學的人②所以:用來……的、……的憑借受:通“授”,傳授③生而知之: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④聞:知道,懂得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就是“以之為師”⑤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先生于吾)還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年:這里指年齡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在意義⑥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不分⑦師道:從師的風尚。
道:這里有風尚的意思⑧出:這里指超出猶且:尚且,還⑨眾人:一般人下:低于⑩“圣益圣”兩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己恥師:以從師為恥恥:意動用法惑:糊涂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書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或師焉”兩句: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不:通“否”遺:丟棄百工:各種工匠相師:拜別人為師曰師曰弟子云者:稱“老師”稱“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位卑則足羞”兩句:(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諛:阿諛、奉承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為伍,意思是看不起齒:并列、排列今其智”二句:如今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巫醫(yī)、樂師、工匠這類人,真是奇怪的事??!常師:固定的老師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的名稱萇(chánɡ)弘:周敬王時的大夫,孔子向他請教過音樂的事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過彈琴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問禮。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簬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不必:不一定術業(yè)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六藝經(jīng)傳(zhuàn):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時: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嘉:贊許古道:指古人從師之道貽(yí):贈送賞析】《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全文分4段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第2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xiàn)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第3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態(tài)度,闡明教和學的關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第4段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3.逍遙游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①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③《齊諧》者,志怪者也④《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⑤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⑦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⑧;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⑨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⑩,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注】①北冥:北海冥:通“溟”,海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②怒而飛:振翅奮飛怒:奮發(fā),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懸掛在天空的云③海運:海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動必有大風,有大風鵬鳥始可借風力而南徒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④《齊諧》:書名,齊國俳諧之書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⑤“摶(tuán)扶搖”兩句:乘著旋風環(huán)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摶:環(huán)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九:表虛數(shù),不是實指去:離開以:用,憑借息:氣息,這里指風⑥“野馬也”三句: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jié)果野馬:游動的霧氣春天山林沼澤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所以叫“野馬”。
吹:吹拂⑦坳堂:堂上低洼之處芥:小草膠:粘,指著地⑧斯:則,就而后乃今:然后才開始⑨夭閼(è):阻塞圖南:計劃向南飛⑩決:快速的樣子搶:觸、碰榆枋:榆樹和檀樹奚以……為:表示反問,相當于“哪里用得著……呢”南:南行莽蒼:郊野景象,指近郊果然:很飽的樣子三月聚糧:出發(fā)前三個月即儲備干糧二蟲:指蜩(tiáo)與學鳩蟲:古代泛稱動物知(zhì):通“智”年:壽命朝(zhāo)菌”二句:朝菌不知一月的時間變化,蟪(huì)蛄(ɡū)不知一年的時間變化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見日則死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蟪蛄:寒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秋:指四季冥靈:樹名彭祖:傳說為堯之臣,名鏗,活了八百歲聞:為人所知是已:就是這樣是:代詞,這樣已:通“矣”窮發(fā):傳說中極荒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