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語文期中必考古詩文專項訓練(含答案)

《文言文+古詩文》(一)默寫(14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2.?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5.《小石潭記》能夠反映作者心境感傷(觀潭的獨特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6.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詩經(jīng)·邶風》7.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9.安安同學下半夜起身去登山山里半夜凄清的氛圍讓他感到寒冷與恐懼,她可以用《小石潭記》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句子來體現(xiàn)這種心情10.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jīng)·鄭風》)12.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3.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14.《小石潭記》中描寫魚兒輕快迅捷地在水里游動的句子是: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二)詩歌理解與賞析(4 分)蒹葭 《詩經(jīng).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6.《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按照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分成風、?雅?、??頌?三類7. 下列對《蒹葭》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這首詩每章開頭兩句寫景,渲染了蕭瑟冷落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心情B.這首詩三次運用“宛”字,給人以迷迷茫茫、若隱若現(xiàn)的感覺C.這首詩運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嘆,表達了纏綿無盡的情感,委婉動人D.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意中人執(zhí)著追尋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絕望情緒三)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8 分)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8.加點字解釋(2分)(1)為坻( ?成為?) ?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注意加點詞的意思。
3分)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10.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B? )(3分) A.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貶永州后寄情山水,寫下了備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記”B.第①段開頭寥寥數(shù)語便頗有情致地交代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點出了小石潭的位置、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寫出了作者探幽的濃厚興味C.文章②③兩段采用定點觀察的方式對小石潭周圍的景物進行了細致描繪,渲染出幽僻凄清的氛圍D.柳宗元在游覽小石潭的過程中,寓情于景,奇麗的小石潭風光中始終流淌著喜悅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永州山水的熱愛四)課外文言文閱讀(8分)? ?晉明帝數(shù)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①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注釋:①東渡:公元316年,西晉在異族入侵中滅亡。
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晉舊臣擁司馬睿為帝,史稱東晉1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4分)(1)具以東渡意告之(?詳細?) ? ??(2)元帝異之(?對……感到奇怪)1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你為什么(今天說的)和昨天的說法不同?13.面對同一個問題,晉明帝兩次不同的回答都表現(xiàn)了對故國(故園、故鄉(xiāng)、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現(xiàn)了晉明帝的聰慧和思辨2分)(五)閱讀詩文,完下面小題10分)【甲】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乙】?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丙】?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紡、麻桌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
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南宋康與之《昨夢錄》)2. 【甲】屬于“風雅頌”中的《風(國風)》篇;[乙]文的作者是陶淵明(人名)3.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不足為外人道也(值得? ?) ? ?(2)楊謝而從之(感謝? )4.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件一件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人)都感嘆惋惜5. 從【乙】中的“停數(shù)日,辭去”一句可知“漁人”沒有留在桃花源,從【丙】中的“楊謝而從之”一句可看出楊氏是要定居穴中的6. 【乙】【丙】所描繪的社會面貌、居民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相同之處是:社會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風淳樸;人們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的生活用自己的話語回答)7. 對上述選文內(nèi)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D?)A. 【甲】詩寫了一個男子思念追求女子的過程,表現(xiàn)了古代青年對美好愛情的向往B. 【乙】中是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丙】中楊氏是經(jīng)老人引導才進入大山之穴C. 【丙】文中的民眾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耕種養(yǎng)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 【丙】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穴六)閱讀詩文,完下面小題10分)【甲】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乙】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2. 【甲】詩“淑女”的意思是;善良美好的女子【乙】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3. 對【甲】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A. 全詩以物起興,詩人借助眼前的景物以興起后文君子對淑女的追求B. 全詩重章疊句,有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的美感,將熱戀之情推向高潮C. 全詩有聲有色,詩文最后還描繪了鼓樂齊鳴、熱鬧非凡的婚禮盛況D. 全詩感情真摯,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愛情和婚姻大膽執(zhí)著向往4.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讓人感到心情悲傷,寒氣透骨,凄涼幽深5. 【甲】詩劃線句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意中人思念;【乙】文劃線句與前文“隔篁竹”或“伐竹取道”呼應,突出了環(huán)境的幽僻,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寂凄涼的心情。
七)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8分)鷧鳥①中計人有魚池,苦群鷧竊啄食之,乃束草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懾之群鸕鶿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漸審視,下啄久之,時飛止笠上,恬不為驚人有見者,竊去芻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飛上如故人隨手執(zhí)其足,鷧不能脫,奮翼聲假假③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注】①鷧(yì)鳥:即鸕鶿②芻(chú)人:草人③假假:擬聲詞,鷧掙扎時的叫聲6.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1)乃束草為人(制作、制造 ? ??) ? ? ? ? ??(2)時飛止笠上(? 停止?? ? ?)7. 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D?)A. (養(yǎng)魚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魚池中用來嚇唬鷧鳥B. (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魚池中可以嚇唬鷧鳥C. (養(yǎng)魚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魚池中可以嚇唬鷧鳥D. (稻草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魚池中用來嚇唬鷧鳥8. 文中鷧鳥中的“計”具體是指:養(yǎng)魚人見鷧鳥會時常飛落到草人的斗笠上站著不被驚嚇,于是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間扮作草人,伺機抓住了鷧鳥意思對即可)(用自己的話回答),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我們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我們要杜絕用經(jīng)驗主義來處理事務。
任一啟示,意思對即可)。